综合资讯
雅集东方——茶道不是仪式,是修养!
发布时间:22-01-04
作者:ACIC亚太总部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 但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 5000年的历程。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字从何而起

最原始的茶叶,或许与杂草灌木无别,只是自然界中芸芸植物的一种,而后茶方才从普通植物中脱颖。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当今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就至少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各种传说,为其蒙上了神秘朦胧的面纱。

茶的发明方式至今也有多种说法,有说法认为其首先是作为祭品的祭品说,“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而后才是食品、药品;也有人从《神农百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论断推测其首先为解毒良药的药品说;还有以资源匮乏为依据推断其首先为食品的食品说;也有综合考量以上说法认为其为同步发展的同步说等。
关于茶叶的发源地目前也众说纷纭,包括且不仅限于可考于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中的四川说、隐现于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中的川东鄂西说,还有西南说、云南说、江浙说等等。但无可争议的是,经过了数千年的茶树繁衍,当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区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茶叶种植基地,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饮茶习惯,对此,我们将在未来做更多的分享,也欢迎各位同好介绍您家乡的习惯。

茶饮方法的演变历史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于是无毒能食的茶树的叶子也成为了填饱肚子的工具之一。而后,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且能兴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现于三国时代,流行于唐,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阶段,鲜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第四个阶段,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茶文化的演变

茶文化这一概念可广可狭,前者囊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者尤指人文科学上茶对人类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功能。
从上文可见,早期的茶文化渗透在其食用价值和医学价值之中;延续发展阶段的茶在制作工艺上的打磨为之注入了更多内涵,饮茶被慢慢赋予了“讲究”,茶成为一味复杂的事物;再后来,茶与佛形成了结合,有了分享共饮饮品习惯,至此,茶从物质的形式之中超脱,并逐渐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从时间历程上来看,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茶文化逐渐萌芽。
禅茶一味的历史由来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到了宋代,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加之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逐渐成熟,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制茶环节赋予了茶叶更强的生命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在线报名 代理登录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联系我们
批准及公证
美国联邦政府
授权机构
ACIC美国总部
网站管理
ACIC亚太总部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C) © 2020-2028 ACIC ASIA-PACIFIC CENTER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证A2873808(2015)    纽领认字第0034358号
ACIC亚太总部官网    http://www.acic.vip
中国域名备案:琼ICP备20001422号-1 法律顾问:石赋律师
Emails:acic001@foxmail.com